查看原文
其他

伍江 | 上海城市发展九问(下)

2016-02-11 伍江 同济规划TJUPDI


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



 < 四问 >

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

上海自然环境和可持续性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表现?需要多长时间实现?


为了推动上海综合排名继续向前,还是要把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放到最高的位置,但不意味着可以不考虑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在GPCI的排名中,上海、北京的排名虽比较靠前,但也在不断下滑;如果自然生态环境的比重不断的提高,那么我们的排名将大幅下降。可恰恰我们是反的,现状越来越差,排名就会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在环境资源问题上是输不起的。


人口超过900万的城市自然环境表现排名没有进入前5位的,进前15位的只有伦敦、东京、首尔,也就是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占的比较高的情况下,自然环境的比重上没有丢分。而我们是丢分的,且趋势越来越强。经济弱而人口多的城市,环境更难做好。在COO的排名当中我们发现上海和北京环境可持续发现的排名垫底。在COO的排名中,人口超过900万的城市自然环境排名巴黎进入前五,伦敦、纽约、首尔都没有进入,这说明在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这些城市没有在环境方面丢分,但仅仅用环境排名的话他们排名很差。所以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能做得最好,但也不能做得最差。上海可持续的提升要依靠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并恰当的调整城市产业布局。

 



< 五问 >

创新

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如何?


科技创新在GPCIJ里面有三大指标:研究资源、研究环境、研究成果,各占1/3。按照这样的体系分析,上海、北京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与综合实力排名基本一致。上海人均受教育水平数值不低,低的是缺少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学。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近年稳步提高,2014年综合比较上海的科技综合创新实力略高于北京,由此可见这个排名不仅是单项科技,也是综合实力。城市综合发展,与科研、网络技术等运用等方面有明显关系,技术成熟度高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上海目前还处在中下水平,技术产业软件落后是明显的,需要加强。


中国巨大而富有活力的市场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科技创新最大的动力在于市场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创新力。中国细分而又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能够快速低成本的实现量产并进行产品改造。这种灵活的、半自动化的快速的制造业网络,为以提高产品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上海吸引创业的理由:一是上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二是上海吸引了最多的外来投资,三是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了有效网络,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 六问 >

人造环境

上海人造环境状况如何?


城市的人造环境包括:交通的可达性、基础设施、安全与防灾、健康医疗、居住与生活成本、商业设施、教育设施等。纽约、旧金山、伦敦、新加坡虽然综合实力强,但也因居住和社会成本特别高、医疗设施紧张、劳力时间长、犯罪率高等问题排名靠后。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是吃亏的,只有巴黎表现的最好。


所以上海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机会,通过强大的市政建设和管理,上海在居住成本、安全、生活便利性这三方面得分很高。然而,上海在就业环境、特别是在医疗养老社会服务设施方面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如果能改善医疗和养老条件,上海就有机会成为全球人口超过900万的城市中宜居性最好的城市。



 

< 七问 >

城市文化

上海文化活力如何?


关于文化活力方面,伦敦在9家排名体系中全部排名第1位。上海现阶段的文化创新能力还不够,文化发展重心是保护保存已有的文化遗产,以提高文化活力。城市文化活力与综合实力、人口总量体相关性极高,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是综合实力强大的必要条件,文化综合实力排名在前5位的城市有11个综合实力排名也在前15位。


在文化吸引力中,关于交通可达性指标,上海已经具有了吸引国际游客全球最好的硬性条件,如果能够利用自贸区政策再大幅度提高购物吸引力,完全有机会成为全球吸引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也会增加城市的文化活力。关于文化体验指标,上海的起伏很大,在2010—2012年世博会期间有很大提高,但近两年有所回调,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应该有举行更多有影响力的活动的潜力。

 



< 八问 >

城市经济

上海经济影响力如何?


城市经济方面,上海应当继续深化四个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高新企业和金融业。城市经济影响力单项排名包括三大核心指标,一是经济规模(GDP总量和增速指标、贸易额与航运量等),二是人力资源(金融与商业从业者的数量),三是经济活力与经商环境(金融成熟度、全球500强公司、薪金水平、基础设施等)。所以一段时间上海把引进世界500强作为一个重要策略是对的,这是一个标志点。把单项排名以北京和上海作比较,在CPCI、COO、CCI、CFCI等排名系统中的,虽然比较的子项不同,但是得出的结论差不多,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很远很远,今后还需加强此方面。



 

< 九问 >

城市布局

上海未来30年空间布局如何支撑“伟大的全球城市”目标?


关于空间布局,建设具有产业特色,宜居宜业的郊区新城、高效率的郊区铁路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我们设想必须在城市的外围发展相对独立具有支撑能力、完整的城市功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独立城市。只有这样才能把上海推到世界一线城市。我们对各区县做了分析,中心城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需要控制。当前全球最大的中心城区和人口规模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左右。上海也差不多,所以中心城的规模不能再增加,要控制。东京的大都市区、由新干线、郊区铁路和地铁共同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值得上海借鉴。要想把郊区和中心城发展好,郊区铁路不但要连接新城和中心城,还要在铁路网的节点建设有完整功能配置的新城,避免新城到中心城的大规模通勤流量。


这些年城市快速发展中心城轨道交通,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这本身是好事,但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没有形成正向关系,轨道交通没有为新城的建设和中心城区人流的疏解做出贡献。按着现在的建设模式,轨道交通直接演变成连接中心城和新城的交通是不合适的,无论从造价、成本、运输能力现在的交通定位模式都不合适,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城际交通或者郊区铁路网快速、直达、大运量的运输,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上海中心城外形成具有一定距离的相对独立的新城,与中心城共同支撑未来的上海发展,使上海的综合实力排名进一步提升。


本文根据伍江副校长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聚焦上海2040”的讲座听录整理而成,并经主讲人审阅。

回复“1”查看精英讲坛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聚焦上海2040系列讲座文章

回复“3”查看青年规划师眼中的新加坡系列文章

回复“4”查看大规划小百科系列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